关注我们的 WhatsApp 频道, TikTok 与 Instagram 以观看最新的短视频 - 开箱,测评与第一手新闻资讯。
在这个万事靠手机的年代,App 确实让生活方便不少——买东西、点外卖、打车、追剧,样样离不开它。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现象:
跟朋友刚聊完某款新手机或某个冷门小吃,没多久一打开 App,相关广告就精准跳出来,像是手机“听见了”你说什么。
你以为只是巧合?其实,这背后可能真有猫腻。
为什么没有“物理关麦”的手机?
很多人都好奇:既然大家都在担心手机偷听,为什么手机厂商就不出一款可以“物理关闭麦克风”的手机呢?
是因为技术难度太高,还是说,这其中存在某些不便明说的利益关系?
App偷听的两种方式:你可能早就中招了
从技术层面来看,这种“偷听感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
方式一:偷偷用你的麦克风
很多App会借“正常功能”之名申请麦克风权限,比如“录音笔”“美颜相机”,用户稍不留神就点了“允许”。之后呢?
当你正常聊天、打电话,它们可能在后台偷偷录音,把语音数据传回服务器,通过AI识别关键词,再推送精准广告。
有实验曾验证过这一点——只给某App打开麦克风权限,人正常讲话,后台竟悄悄录下了几十秒的内容,语音导出后,内容几乎和当时对话一模一样。
方式二:更“高级”的偷听术——侧信道分析
这个方式更隐蔽。它不需要直接录音,而是通过手机里的加速度计、陀螺仪等传感器收集环境数据,结合你平常用App的习惯、动作轨迹,间接猜测你说了什么、想要什么。
虽然这种方式难度大,目前还不算普及,但已经有厂商在研究相关技术了,未来谁知道会不会用上呢?
不只是吓人,App“偷听”真的违法!
这类“偷听”操作,说白了就是严重侵犯隐私,而且已经触法。
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App要收集和使用你的个人信息,必须遵循“合法、正当、必要”原则,而且要提前告诉你是干嘛用的,得到你的同意。如果偷偷录音,连通知都没有,那就是违法操作。
更别说这类数据一旦泄露,可能被骗子拿来诈骗你,甚至精准模拟你的声音骗你的亲友汇款。
同时,一堆基于“偷听”的广告满天飞,不但烦,还让人有种“无所遁形”的不安感。手机原本是我们的私人空间,现在却像变成了监控器,时刻监听着我们的生活。
防偷听三部曲:保护隐私,先从自己做起
既然App这么“心机”,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警觉,别让它们有机可乘:
1. 权限大扫除:不该开的,果断关!
定期检查手机权限,尤其是“麦克风”权限。像手电筒、日历这类App,申请麦克风基本没道理,直接拒绝没毛病。
iPhone 用户还可以关闭“允许 App请求跟踪”,减少隐私被打包卖广告的几率。
2. 下载App只走正规渠道
别随便从陌生网站或微信群里下载App,即使功能再诱人。像 App Store、HUAWEI AppGallery 这类正规平台,有审核机制,相对更安全。
注册新App时,不要随便交出身份证号、银行卡等信息,能填昵称就别填真名,能跳过的项目就跳。
3. 用好系统的“隐私保护”开关
现在很多手机系统都有广告限制功能,记得打开!
-
Android 用户可到“设置 – 设备与隐私 – 广告”中,开启“限制广告跟踪”,并重置广告ID;
-
微信用户也可以到“设置 – 关于微信 – 隐私保护指引 – 广告”里关闭“个性化推荐广告”(注意每半年需手动重设一次)。
小编总结:
在数字世界里,隐私就像穿衣服——你不注意,它就暴露了。
App偷听不是科幻,也不是阴谋论,而是真实存在的隐私漏洞。虽然我们暂时没办法做到“物理关麦”,但通过合理设置权限、下载正规App、定期清理隐私开关,还是能大大降低被“监听”的风险。
别再让手机变成“监听器”,你的生活,不该被偷偷窥探。更多科技资讯,请继续守住 TechNave 中文版!
【资料来源】